多維企業新聞資訊: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發布。《意見》確定了2009年至2011年五項重點改革任務,旨在著力解決群眾反映較多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如今,三年過去了,包括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等在內的五項重點改革任務完成得如何?在對各地、各部門的改革進展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后,國務院醫改辦給出的答案是:總體看,三年醫改起步穩健、進展順利,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和明顯成效。
了不起,全民醫保基本實現
【新聞故事】今年大年初六,35歲的哈爾濱游客于海波從三亞市人民醫院出院了。用他的話說:“本是來旅游觀光的,結果變成了對海南醫療衛生惠民政策的體驗。”
于海波14天前因患消化道疾病不得不在三亞市人民醫院就醫,由于有了醫療的異地結算,他的就醫過程變得簡單而方便。(《異地結算真方便》,摘自光明日報2012年2月2日1版)
【成就解讀】來自國務院醫改辦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城鄉居民參加三項基本醫保人數超過13億人,比改革前增加了1.72億人,覆蓋率達到95%以上;與此同時,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也大幅提高,從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
為方便群眾就醫結算、規范醫療行為,18個省份城鎮基本醫保實行了省內異地就醫聯網結算,部分省份開展了跨省“點對點”聯網或委托結算。此外,各地還普遍開展按病種、按人頭和總額預付等支付制度改革,不斷強化醫保對醫療服務的監控作用……
“經過三年改革,以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為主體,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為兜底,商業健康保險及其他多種形式醫療保險為補充的中國特色醫保制度體系初步形成,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安全網。”國務院醫改辦相關負責人總結說。
基層醫療機構結束“以藥補醫”歷史
【新聞故事】“口服藥、輸液、床位費再加上護理費,一天百十來塊錢,我覺得挺方便,也挺滿意。”問到在社區就醫的感受,患者黃濤說。
自今年5月1日起,淄博市張店區凱瑞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使用的國家基本藥物逐步實現了網上集中采購和配送。“雖然藥品收入有所下降,但我們擁有了更多患者,醫護人員也有了工作積極性。”中心主任董硯奉強調。(《看山東怎樣把藥價降下來》,摘自光明日報2011年8月16日9版)
【成就解讀】基本藥物制度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全面實施,大幅降低了基層群眾的用藥負擔,并逐步規范了基層醫務人員用藥行為。根據國務院醫改辦的統計結果,按照新辦法實施招標采購和取消藥品加成,基本藥物價格比制度實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
與此同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政府投入和醫保支付等為主的補償渠道初步形成。針對10個省的調查數據顯示:改革后財政和醫保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入的補償比例平均達到72%,比改革前提高了22個百分點。
“三年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設從無到有,初步建立,‘以藥補醫’機制得到破除,群眾用藥負擔明顯減輕;與此同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開始轉軌到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新機制。”國務院醫改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網底”功能顯現
【新聞故事】提起鄉村衛生室,人們腦海中就會習慣性地浮現出簡陋的房屋和陳舊的“老三件”。然而,此刻映入記者眼簾的沈家寨村衛生室,卻是一間80平方米的寬敞房間,里面電腦、冷藏箱等一應俱全。
村醫馬德元工作繁忙:上午在衛生室坐診,下午去居民家隨訪,晚上還要加班整理村民的健康檔案。(《沈家寨衛生院有本績效工資賬》,摘自光明日報2012年6月18日1版)
【成就解讀】改革這三年,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投入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條件改善最明顯的時期。在農村,中央投入160多億元用于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設備購置;在城市,中央投入41.5億元支持238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
此外,醫改進一步明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功能定位,使其開始從“重治輕防”向“預防為主、防治并重”轉變。
“經過三年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軟硬件’都得到明顯加強,在國家整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軟肋’狀況初步改變,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和農村醫療衛生資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基層的‘網底’功能開始顯現。”國務院醫改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保障群眾少生病
【新聞背景】農村老漢何發奎活到70歲,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體檢。“要不是政府免費,自己不舍得花這錢!”何發奎說。
作為青海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今年起,年滿65歲的老人每年都可以享受一次由政府“付賬”的健康體檢。(《政府“付賬”做體檢,真好!》,摘自光明日報2011年11月24日4版)
【成就解讀】此次醫改,國家根據公共衛生服務需要和財政承受能力等,在城鄉實施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預防接種等10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進行有效干預。
免費為109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對2726萬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提供補助,建設1401萬戶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三年來,針對重大疾病和重點人群健康問題制定和實施的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累計覆蓋近2億人。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任務超額完成,對保障群眾不生病、少生病發揮了積極效應。”國務院醫改辦相關負責人說。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積極進展
【新聞背景】“真沒想到會這么及時,這么方便!”朱德多感嘆道。
2011年10月13日晚,朱德多突然高燒不退,在西寧市城北區中醫院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待查后,被立即轉往西寧市第二總醫院。由于兩家醫院建立了雙向轉診機制,待他轉過來時,病床已經安排好,而且不需要重新掛號,不必重復檢查。(《“在政策設計中充分反映老百姓訴求”——公立醫院改革一瞥》,摘自光明日報2011年12月25日4版)
【成就解讀】為了在公立醫院的體制機制方面有所創新,三年來,17個國家試點城市、37個省級試點城市、超過2000家公立醫院開展了積極探索,包括:建立理事會等多種形式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實行按需設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
與此同時,各地開始全面推行預約診療和分時段就診、醫師多點執業、臨床路徑管理等便民惠民措施,使城市大醫院“候診時間長、交費時間長、取藥時間長,看病時間短”的問題逐步緩解,群眾看病就醫感受有了較大改善。
“三年來,全國堅持上下聯動、內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則,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的具體實現形式,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使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積極進展。”國務院醫改辦相關負責人評價道。
對于中國的醫改舉措,國際社會也給予了積極評價。世界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認為:中國醫改的目標和總體戰略值得效仿,中國在為全民提供平價且公平的基本醫療服務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世界衛生組織在報告中認為:中國醫改五項重點工作的主題,將引領中國衛生體系朝著正確方向前進。(張 蕾)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