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三十年前那場改變是因為中國“前路不通”,人心思變,“摸著石頭過河”、無意中完成的偉大變革(科斯語),知識界的參與度還比較低,那么最近一場啟動中的“新改革”,自覺的觀念力量無疑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年搜狐財經年會的主題是“致敬變革者”,請到的嘉賓多都是學者教授。即便任志強這樣的企業家,也是因為對房地產的深刻理解和準確預言而聞名。市場觀念的制造者和傳播者,是改革持續進行主要的變革動力。
張朝陽在本屆年會中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中國的經濟學家、企業家們一直呼吁的結果,這種說法是中肯的。
這些呼吁的聲音是對過去十年政府權力大幅擴張的反思。正如任志強所說,過去十年政府用閑不住的手干擾市場而造成中國經濟巨大波動和許多領域中的倒退。經濟之所以還繼續發展是因為前兩個十年的改革紅利和入世的推動,現在這種活力越來越小。
必須看到,過去十年中政府在經濟領域的胡作非為,也是有思潮作為基礎的。平心而論,上屆政府在“親民”路線上有大幅遞進,無論從高層到制度建設,都更注重對底層和普通民眾的反哺。不過與此同時,思想界關于“小政府大社會”的討論被冷落,“民生政府”、“責任政府”之聲甚囂塵上。
大力鼓吹政府責任的一個后果是政府對經濟干預加強。例如訂立新勞動合同法和反壟斷法干預市場,使市場更不自由;為解決房價問題,頻繁出臺宏觀調控打壓房地產,房價連年暴漲;以扶貧濟困名義建設廉租、公租、經適等福利住房,釀成大量腐敗;建立政府養老體系,造成目前巨大的養老金虧空。在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政府幾乎是以手忙腳亂的姿態出臺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見2013年3月李毅中回憶“四萬億”決策內幕),此后連續貨幣寬松的后果就是我們熟知的通貨膨脹。
今天很多企業家感嘆政府權力越來越大,經濟環境越來越差,很大程度上要歸責于知識界“有限政府”聲音式微,各領域都在抨擊“政府不作為”。現在苦果盡嘗,很多人都增長了教訓,隱約意識到政府能力的有限。
今年6月銀行“錢荒”,市場有傳言央行將開閘“放水”,媒體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網友反對政府印鈔救市。看來2008年以來的苦頭還是給人們留下一點教訓。隨著政府換屆人們期待提高,知識界市場化的聲音重新崛起。例如本屆年會任志強對房地產調控的抨擊,孟曉蘇提出要“還地于民”,允許農村土地流轉。央行副行長劉士余表示存款利率市場化已經試水,金融體系將更加富有彈性和活力,金融機構必須應對“不能適應市場化”的可能,這也給“銀行是鐵打營盤”的傳統思維敲響警鐘。
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說,中國經濟改革的現狀是:只要有回旋余地就不會改革(即危機倒逼改革)。這是政府改革動力的真相。知識分子如果也這樣短視,就不免可悲了。改革思想史證明了這一點:經濟發展遇困難時呼吁”政府松綁“的聲音就此起彼伏,改革小有成就就要求調節市場“收入分配”。
知識分子和媒體應該反思,認清經濟發展的大敵,持續進行市場化攻堅。中國經濟改革還遠不到轉向的時候,大量社會問題應通過市場無形之手和經濟發展來解決。草率地讓政府進行干預,只能讓我們把吃過的苦再吃一遍。
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新一屆政府強調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決定性作用。全會公報全文充滿了朝氣蓬勃、大刀闊斧的市場化改革思路。這是一份民意體現的報告書,是一份近年來知識階層、觀念變革者反復呼吁而來的改革進程表。
英國大哲休謨說:“觀念決定歷史。”未來的中國歷史正是由今天這些觀念弄潮兒、思想變革者所塑造的。讓我們向這些人類思想、改革歷史上的群星們致敬!
(搜狐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