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展柜新聞資訊:
一個多月來,“湊夠一撮人就走,與紅綠燈無關”的“中國式過馬路”成為網絡熱點,并引發廣泛爭議。它既概括了這一司空見慣的不文明現象,更直戳中國交通現狀之痛。
來自中國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0月,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為2.38億輛、機動車駕駛人2.56億人。雖然在物質層面,中國已跨進汽車社會的門檻,但在文明交通提升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12月2日,是中國政府正式確立的首個“全國交通安全日”。“122”——這個自1994年以來承擔中國道路交通事故報警電話功能的數字,被賦予了新的涵義。
據統計,近五年來,中國每年平均新增機動車1600多萬輛,新增駕駛人2000多萬人,相當于1991年全國機動車和駕駛人保有量。在許多大城市機動車每天以成百上千輛的速度猛增的情況下,人、車、路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道路交通安全形勢面臨極大考驗。
盡管經過多年努力,中國道路交通事故穩中有降,但總量仍然較大,并且80%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因交通違法導致,嚴重影響了中國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發生道路交通事故超過21萬起,造成6萬余人死亡,23萬余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道路交通傷害已取代自殺成為“傷害死亡”的首要原因。
上海徐匯交警支隊八中隊民警董紹劍平常所管轄的區域在上海南站附近,臨近中環,靠近錦江樂園地鐵站。談起交通違規造成事故,董紹劍認為,90%涉及行人的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大家少一點疏忽和盲目自信,多一份安全意識和自覺,就可以讓事故避免。”
今年7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見,提出設立“全國交通安全日”,要求廣泛開展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活動,不斷提高全民的交通守法意識、安全意識和公德意識。
“中國從自行車王國向汽車王國驟然轉變,但汽車社會觀念和文化卻沒有建立。”長期研究交通安全的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劉攀教授認為,由于人們對交通規則的群體性漠視,這讓中國人看起來更像在“騎著汽車”。
在中國很多城市,橫穿馬路、亂闖紅燈、違規變道等違反基本交通安全規則的行為每天都在上演,嚴重影響了道路通行秩序和通行效率。
今年10月初,中國公安部發布了新修訂的《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加大了對闖紅燈等交通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
中國道路運輸協會駕駛員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范立表示,駕照新規“嚴”字當頭,確實能對交通違法和不文明行為起到震懾作用,通過制度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駕車習慣,有利于提高中國駕駛人整體素質。“但是新規定還需要大家自覺遵守,形成共同守法、文明出行的良好氛圍。”
作為首個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題是“遵守交通信號,安全文明出行”。
遵守交通信號,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據統計,今年1至10月份,中國因闖紅燈肇事導致的交通事故造成798人死亡;因違反道路標志線肇事導致事故造成2萬余人死亡——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闖燈”、86人死于“越線”。
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系主任楊曉光教授介紹說,除了行人的從眾心理外,交通信號設置不規范不合理等問題也是造成“中國式過馬路”的原因之一。
在最近一個月的時間里,中國各地公安交管部門排查了近10萬組交通信號燈,整改信號配時存在問題、形狀不正確等不規范信號燈近5000組。一批交通信號指示不明、影響交通參與者識認的問題得到糾正。
汽車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徑表明,交通文明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伴隨著物質豐富和社會成熟逐步完善的長期過程。2010年中國有關部門將文明交通納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及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范疇,作為獨立考核項目并提高了分值比重。兩年后,中國政府又設立“全國交通安全日”,進一步在全社會強化交通規則意識、文明禮讓意識,使廣大交通參與者養成與成熟汽車社會相適應的交通行為規范和交通文明好習慣。
公安部交管局局長許甘露透露,在今年的交通安全日,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交通運輸部等多部門將聯合部署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今后,公安機關還將繼續大力推進交通安全誠信體系建設,研究推動將公民交通安全違法記錄與個人信用、保險、職業準入等掛鉤的工作。
“我們希望把文明交通‘法、禮、德’交融的理念傳播到各行各業,滲透到廣大交通參與者的心中,力爭實現人人做到行車有序、行路有序、文明禮讓。”許甘露說。(記者史競男、鄒偉、朱翃)
來源:中國新聞網 |